搜尋結果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
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
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東海張國恩校長談「如何落實以素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
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
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
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曾令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