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專題演講】朱敬一院士:以通識撐開野性思維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團隊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獲得各校熱烈響應,共計有近一百二十所大學參與,一百六十餘位通識教育主管以及相關教師出席。共同交流通識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院士進行專題演講,朱院士以「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為題,提醒我們臺灣教育框架下培養出的人才善解題,卻不善提問,大學應該鼓勵學生「野性思考」,而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足以撐起(spanning)所有知識體系基本知識的能力。 
 
 早在十六年前,朱敬一院士就在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的專題演講,提出「融通」與「貫串」兩大關鍵詞,破解當時許多人把通識視為簡化課程的誤區。
 
 如今,面對變遷更加快速劇烈的時代浪潮,通識教育該有什麼樣的新使命與新願景?「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但都該成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成為完整的人。」什麼樣的通識教育能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對此,朱院士再度給出三個通識教育的關鍵詞: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經典(Classic)。
- 
                 【高教最難論壇】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高教最難論壇】靜宜大學: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過去活動】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iGER計畫)謹訂於113年12月12日(四)辦理「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 
 本次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假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辦,以「游於變:直面未來的通識教育 」為主題,藉由專題演講、高教最難論壇、探索共創、主題短講與座談,與各校進行交流對話。
 
 一、活動資訊:
 日期:113年12月12日(四)
 時間:上午09:30 -下午05:00 (上午09:00 開始報到)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指導單位:教育部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
 合辦單位:國立中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大葉大學、國立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法鼓文理學院、逢甲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
 
 二、報名對象:
 本次活動參與人數上限為180人。以全國大專校院負責全校通識教育推動之單位主管為優先綠取對象。
 若主管不克出席,請推派合適之代理主管或教授出席。因名額有限,每校報名人員請以1至2名為原則。
- 
                 【高教最難論壇】慈濟大學:自愛利他.心懷天下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主題短講】議題導向課程設計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議題導向課程設計」場次邀請東南科技大學王玫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潘宗毅副組長以及國立成功大學黃仲菁助理教授擔任講者,希望透過特色課程的設計與分享,尋找未來通識教育的發展與突破的可能。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關注大學生的課程體驗,營造優質通識環境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俊業副主任,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通識教育運作中的弔詭:教育部與大學機構為提升大學生的個體綜合素養、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積極豐富與完善通識教育課程,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甜又涼」卻是大學生們選篩選通識課程的標準,易言之,只要給分甜,作業涼,能累積到應有的點數或分數就萬事大吉。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肯認升學主義、教育功利主義與學院本位主義等對大學風氣的影響,但他將問題的解決率先聚焦在如何扭轉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認識,並循此提出了,從博雅的通識學習環境之營造,重塑大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體驗 
 朱敬一 / 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朱敬一 / 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