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眼與心的洞察 迎向全人素養的教學實踐
全人素養之於台灣高等教育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彙,它不只是學術知識的掌握,更在於關注人的情感培養、倫理的鑽研與社會技能的涵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的世界中與變幻莫測的潮流共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兼任講師林承毅,以業師身份走上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與社會學系的通識課程講台,其個人故事本就是全人素養的寫照。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為人生編碼 TA公約裡的全人素養
Python、Java、JavaScript …即便不是工程師,也多少聽過甚至了解過這些程式語言,如今,程式教育不僅是資訊科技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全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面對全球多個國家,如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將程式語言納入中小學課程甚至列為必修課程,2017年,新版的「十二年國教課綱」也將科技領域從自然領域獨立出來,規劃將國中及高中必修納入程式設計。有著資工教育先驅之一美譽的逢甲大學,2017年也推出雙語課程,並著力思考如何將英語與程式語言的學習結合起來,使其達成全人素養的教育效能。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
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通識教育的實踐構想
《詩經.大雅.文王》有句「周雖舊邦 其命維新」,原意是指周人建立的邦國雖然歷史悠久,但它肩負的使命卻是革新,國立清華大學梅貽琦講座賀陳弘教授用這句古語開場,用以形容「通識教育」的處境,在舊邦新命裡,深耕在通識教育中的人總是要秉持與堅守著一份改革與進取精神,方能撬動未來大學之門的開啟。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高教最難論壇】致理科技大學: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高教最難論壇】靜宜大學:從Z世代學生的生命與學習經驗出發
編按:
「高教最難論壇」是iGER計畫每逢全國大專院校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舉辦的例行論壇,每次邀請不同學校的校長分享觀點,除了交流各校在自身特色下發展出來的通識特質,更希望藉由每位校長的格局與視野,看見推動通識教育的困難點與突破方法。 -
【專題演講】朱敬一院士:以通識撐開野性思維
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團隊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獲得各校熱烈響應,共計有近一百二十所大學參與,一百六十餘位通識教育主管以及相關教師出席。共同交流通識教育現況與未來展望。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到中央研究院院士、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敬一院士進行專題演講,朱院士以「關於通識教育的幾個故事」為題,提醒我們臺灣教育框架下培養出的人才善解題,卻不善提問,大學應該鼓勵學生「野性思考」,而通識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足以撐起(spanning)所有知識體系基本知識的能力。
早在十六年前,朱敬一院士就在第二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的專題演講,提出「融通」與「貫串」兩大關鍵詞,破解當時許多人把通識視為簡化課程的誤區。
如今,面對變遷更加快速劇烈的時代浪潮,通識教育該有什麼樣的新使命與新願景?「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人,但都該成為完整的人—通識教育就是幫助我們成為完整的人。」什麼樣的通識教育能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人?對此,朱院士再度給出三個通識教育的關鍵詞:野性思維(Inquistive Minds)、撐開 / 起(Span / Spanning)、經典(Clas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