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以SDGs撬動通識思維,培育跨域創新人才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對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它本是一個全球性的議程,驅使各國合作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問題,諸如終結貧窮、永續消費與生產、性別平等、氣候變遷行動等。當它被置入通識教育的規劃中,便在跨域整合思維中展現出無限能量。整體來說,SDGs給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球性的框架,使其能在全球視野、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與實踐能力上,幫助我們重塑新世紀教育:「接軌產業技能、創新教學及優質就業」,而這也恰是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給自己定下的教育使命。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十年間通識教育的創新實踐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陳靜珮教授在演講的結尾稱自己「是通識老兵,也是小兵」,這一矛盾的說法潛藏著哪些她對「通識」的理解?就讓我們跟隨陳靜珮教授的故事走進文藻外語大學的通識教育。 
- 
                 iGER主題短講-全人素養 | 活出生命的大學 「人才」到「人」的生命教育1990年代末,台灣接連出現的青少年自殺與暴力問題引發社會輿論,剛從德國學成返台的孫效智試圖從「人的培育」,而不是「人才教育」,投入生命教育的學術研究,以幫助學生找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活出熱愛生命的豐盛人生。1996 年在前教育廳廳長陳英豪的支持下,於次年底在曉明女中成立的「倫理教育推廣中心」(現更名為「生命教育學科中心」),可說是政府推動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全面進入學校教育之濫觴。 在近30年的發展歷程裡,「生命教育」的制度建構不止於國高中,更在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的推動下進入大學全人素養的視野,從課程、學術研究、師資培育、跨界合作之社會推廣中,建構生命教育的全人人性圖像。 
- 
                 【2022主管會議】無通似通──從歐陸大學經驗看通識「Oranje Express荷事生非」是一群在荷蘭的臺灣留學生成立的,專門分享荷蘭風土民情、社會文化等內容。身兼「Oranje Express荷事生非」總編輯及荷事生非荷蘭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亮宇,在11月29日全國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上分享了歐洲尤其是荷蘭的通識教育制度。陳亮宇說,歐陸大學比較沒有明確的通識課制度,德國不太有相關的規定,法國與荷蘭則幾乎沒有相關的制度,甚至多數同學沒聽過「通識課」這樣的名詞。但這並不代表歐陸大學生都不會有跨系或科際整合的課,換句話,沒有通識課之名,並不代表沒有通識課之實,歐洲的大學還是存在著培養學生成為通才的管道。 德國的柏林有一間洪堡大學,洪堡先生認為大學的存在是一個創造知識跟自主學習的場域,研究、教學跟學習應該是合一的,是知識、學術的集合體,並非教授單方面傳授知識,而是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可以獨立自主學習。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邁向永續的航道 向真實世界學習與實踐的通識教育深耕於永續發展領域二十多年的,國立臺中科技大學的何昕家副教授,從學習永續到思考永續的轉變,其旅程可謂豐富而深遠。在「多元跨域」的通識教育主管會議裡,他從永續的歷史細說,再轉入自身經驗的教學場域,並從中總結出如何將永續思維運用至課程、促成學生批判思考與社會行動的路徑。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3 : 重定位通識教育自1984年起出現在臺灣各大專院校,而負責辦理通識課的單位則依各校辦學需求,除了單位形式有虛有實,師資、經費等資源也有差異。如今,通識教育在臺灣將邁入40年,該是時候重新確認其「定位」──通識中心在高教體制結構中承擔了哪些任務?未來又應以何種形式存在,才能讓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而放眼海外,其他國家的通識教育現況,是否能帶來新的啟發?最重要的,當我們談論「通識」,該如何賦予它一個適切的論述?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成果發表會iGER Day舉辦「實踐建構──重定位」交流論壇,以「從通識教育的國際視野,看新通識的變與不變」、「通識單位的精進自立與他需創造」及「通識教育學院化,你的經驗我想了解」為題,邀請全國各校通識中心資深及核心教師共同交流,分享在行政及教學現場的第一線觀察。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給Z世代的通識定位,參與式學習的進路教育既不能數典忘祖,也不能固守沈痾,那麼,如何在時代變遷中摸出與時俱進的脈搏,因應地調整教育策略?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明柔主任將挑戰聚焦在學習的主體,也就是Z世代的大學生身上,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出定位與目標。 
- 
                 iGER主題短講-多元跨域 | 通識教育 學校推動生命教育的火車頭王冠生副教授與通識教育的緣分,可追溯到民國96-99年的「教育部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他先從學術層面開啟了環境倫理、道德推理、哲學概論等的學識中省思通識教育,而後又一邊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一邊肩負學生諮商中心主任的行政職,理論與實務的多年試煉,讓他產生了從個體經驗中定義與發展通識教育的可能。 
 劉欣韋
劉欣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