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這頓飯,我們聊通識(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開幕片)
臺灣有150餘所大專校院,
每年開設超過8萬多門通識課,
授課老師超過1萬8千餘位。
沒有一間學校的做法完全一樣。
但,所有學校可能都面臨類似的挑戰......
讓我們用一頓飯的時間,聊聊通識,
不只是說出困境,更是要彼此學習、重新想像。
每展開一次對話,就多一種可能。
(特別感謝)
劉柏宏老師/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終身特聘教授
黃俊儒老師/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國科會人社處處長
李雪甄老師/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吳甦樂人文學院院長
協助拍攝 -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
感謝李校長的邀請,讓我能與各位分享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我希望基於個人經驗和觀察,探討通識教育的緣由、專業與通識的關係,以及在變局中通識教育的角色。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
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專業為體、跨域為用:通識教育之踐履
今天很榮幸參與這場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與各位先進分享「專業為體、跨域為用」的教育理念。作為一位經濟學教師,我深刻體會通識教育在當代高等教育中獨特的價值與挑戰。
首先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全台灣150所大學中,大約有100多個財經相關科系;其中稱為「經濟學系」的應該有30多個。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會議能將這些相近學科的系所全部召集在一起開會。但是,主導通識教育的iGER計畫,卻能把150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工作者,全部找來一起開會交流。這就說明了通識教育「跨界、無界」的特殊性質,也正是今天會議主題的具體實踐。
-
界而無界的共鳴:通識教師交流會後記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
-
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AI素養X數位教學新篇章|短講3
主題3:以CDIO框架啟動遊戲化跨域教學引擎
演講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許一珍教授
在資訊與科技快速演進的時代,如何設計具有吸引力且能培養學生實作與思辨能力的教學方案,成為教育現場重要的課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許一珍教授,在「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中,以「以CDIO框架啟動遊戲化跨域教學引擎」為題,分享她多年來推動跨域整合與遊戲式學習的實踐經驗。
許老師指出,當代學生對於「實作」、「遊戲」與「創新」充滿期待,但傳統的課程設計往往偏重知識灌輸,忽略學習的真實情境與過程中的互動感。因此,她引入 CDIO 工程教育理念,結合遊戲設計思維與跨領域課程,開啟了一連串具挑戰性與啟發性的教學實驗。
什麼是CDIO?從工程教育走進設計課堂
CDIO 是 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作)的縮寫,起源於麻省理工學院(MIT)與瑞典的三所大學合作開發的工程教育改革計畫。它強調以「真實世界問題導向」為核心,結合團隊合作、跨域整合、實作能力與反思歷程的教學架構。
許老師指出,儘管CDIO最初為工程教育而設,但其強調的專題導向學習歷程與實作精神,非常適合應用於設計與數位科技課程,特別是在跨領域學習與遊戲化教學的實踐上。
CDIO與遊戲化的設計思維教學實踐
許老師的課程由理論基礎開始,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而在後續的實作部分則以CDIO框架進行,並加入遊戲化元素。
CDIO框架與課程實踐目標:
Conceive(構思):引導學生進行專案規劃、並用腦力激盪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想像力與創新能力。
Design(設計):提升學生描述產品設計,或是設計產品草圖的能力,包括介面設計、功能設計等。
Implement(實作):提升學生實作能力,如 Prototype製作、iOS平台開發等等。
Operate(運作):學生實際部署並展示成果,依據使用者分析,改進設計產品的能力。
除了以CDIO為導入框架,許老師也將遊戲化元素融入課程中,作為提升學習投入度的方法。例如透過任務設計、分組解謎、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生在「遊戲中學習」,也在「實作中反思」。這些任務設計背後,都緊扣著跨領域能力的培養,如資料視覺化、使用者經驗設計、AI互動應用等。
許老師指出,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與創作,有效提升動機與學習成效。
跨域不只是「加總」,而是「重構與對話」
談到跨域教學,許老師認為,真正的跨域並非僅是將不同專業內容堆疊在一起,而是透過明確的課程結構設計與引導,促成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態度上的整合與轉化。
在她的課程中,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需協同完成專題任務,過程中不但要學習彼此專業語言,更需學會如何「換位思考」,共同構思可行的設計解決方案。這樣的歷程讓學生理解到,每一個創意背後,都是不同知識體系的對話與融合。
給予空間也設下挑戰:分組機制與評量設計的心法
在課堂分組與評量設計上,許老師採取高度開放且具挑戰性的策略。她會請學生自我介紹專長與想嘗試的主題,進而自由組隊,讓學生根據興趣與能力尋找合適夥伴。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學生主動性,也培養他們的溝通與協作能力。
此外,許老師也透過專家和同儕的壓力來促進學生學習,例如邀請業界專家一同進行期末專題發表評量,期末報告也採取現場簡報與線上平台成果發表雙軌並行,讓學生有機會觀摩彼此作品,從比較中學習與修正。相較於老師說什麼,專家與同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
結語:讓課堂成為創新實驗場
透過CDIO與遊戲化學習的結合,許老師的教學實踐示範了資訊科技如何在教育場域中發揮創新潛能。正如她所強調,設計教育的重點,不只是產出一個作品,而是讓學生從中學會怎麼觀察社會、怎麼解決問題。在AI與數位技術重塑學習樣貌的今天,這樣一場源自教學現場的跨域實驗,正持續為資訊教育注入創意與行動力。 -
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AI素養X數位教學新篇章|短講4
主題4:從資訊科技到AI素養:塑造未來公民的關鍵能力
演講人: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廖峻鋒副教授
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與教育體系正面臨深刻的變革。
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的廖峻鋒副教授在此次「AI素養 × 數位教學新篇章」的交流會中,從大學推動資訊科技素養教學的角度,探討了AI對教育產生的衝擊,教師與學生分別在此科技浪潮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作為「未來公民」所不可或缺的「資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素養」應包含的哪些要素?此次演講深入剖析了當前AI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針對教育應如何調整策略以培養未來人才提出了具體見解。
產業變革與未來職場技能的新趨勢
講座一開始廖老師即指出,近期美國及全球科技業大規模裁員事件,凸顯了產業數位轉型與經營策略調整的壓力。據觀察,再這一波裁員潮中,比起專業能力,「軟實力」反而成為關鍵,包括自學能力、跨域融通能力等等,知識技能不再是唯一的條件,人既合作也相當重要。
過去的專業分工與硬技能已無法滿足未來複雜多變的工作環境,跨領域知識整合及快速適應新工具的能力愈發重要,此外,溝通協作、問題解決、時間管理等軟技也能成為企業選才的關鍵指標。面對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個人必須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才能維持職場競爭力,而社會與教育體系更須根據產業環境及早調整教學模式,提供更完善的支持與培育方案。
AI在教育中的風險與倫理挑戰
面對生成式AI在教育與工作中的普及,廖老師強調資訊素養教育的重要性。AI素養不只是學會操作,而是應該具備「理解科技邏輯、判斷結果品質,以及反思倫理風險」的能力。他進一步指出,未來的公民社會中,即使不從事技術開發,也勢必會與AI共同工作。
廖老師將運用AI的方式分為兩類:
享受式:仰賴AI進行知識或內容產出,使用者處於被動接受的角色
主導式:使用者作為主導者,AI是加分工具或能力放大器
主導式是較為理想的AI運用模式,使用者自身必須有一定的基礎能力,以免成為AI搬運工。同時,廖老師也舉了賓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指出使用AI的風險,恐讓學生的學習表現與訊息連結、處理能力下降。
此外,廖老師也指出學術與職場中對AI生成內容的審查、倫理問題仍有待討論,AI生成的內容也可能影響創意與多樣性,存在限制創造力的潛在風險。
AI教育實務與學習策略
在教學策略方面,廖老師分享,適當引導學生使用AI輔助學習,可提升整體表現。與其完全禁止,不如透過結構化設計協助學生發展「使用AI的能力」。例如,在程式教學中,可依學生能力劃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撰寫程式能力,只能下指令給AI
第二階段:理解AI撰寫的內容,但無修改程式的能力
第三階段:理解AI撰寫的內容,且則能針對AI生成的程式碼進行優化與修正。
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步驟有助於學生逐步建立自主學習與程式思維,讓AI素養與專業能力都能同時進步。
後AI時代的建議與展望
講座的最後,廖老師指出,AI時代的教育轉型需要政策制定者、學校、教師及產業界的共同努力。必須建構完善的素養教育架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持續推動跨領域與軟實力培育。
此外,廖老師也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AI是為了讓人有時間思考更有價值的事物,而非讓人停止思考」,他鼓勵教師與學生保持學習熱忱與自主更新技能,以因應不斷變化的工作與生活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具備全球競爭力與人文關懷的未來公民。 -
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AI素養X數位教學新篇章|短講1
短講一:當數位創新遇上AI所激盪出跨域教學的火花
演講人:臺北醫學大學 大數據科技與管理研究所 張詠淳教授
在AI技術迅速發展、教育模式面臨轉型的今日,教學現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次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以「AI素養 × 數位教學新篇章」為題,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與管理研究所的張詠淳教授,分享其多年來結合資訊科技、AI與跨領域課程設計的教學實踐,為與會者帶來一場兼具洞見與方法的精彩演講。
從「教什麼」到「為什麼要學」:重新思考教學本質
張老師開場便直指當前教育面臨的關鍵挑戰:在考試、點名、交作業等傳統制度下,學生是否真的學到了東西?他強調,教師不應只關注教了多少內容,而應深入反思學生「為什麼要學」、又「如何能學會」。尤其在AI浪潮席捲之際,「資訊科技素養」不只是能力,更是一種理解世界、溝通機器的語言。
他以「為什麼要學程式語言」為例說明:學寫程式的本質,其實是為了學會如何與機器對話。這並非只是技能訓練,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與表達邏輯的能力養成。因此,課程設計的出發點,應當是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與應用場景。
教材革新與混成教學:從線上到實體的多元融合
面對不同學習背景與程度的學生,張老師強調教材必須「平易近人、有連續性」,並結合理論與實作。他分享自己近年積極改編與開發教學內容,導入大量「生活化舉例」與「真實案例討論」,並以模組化單元方式呈現,使學生能逐步吸收與應用。
而在教學形式上,他採取「混成教學」策略,也就是整合實體課程、線上自學與遠距教學三者。除實體互動課程外,他更投入錄製線上教學影片,進行系統化優化與翻轉教室實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針對外籍學生的需求,以AI輔助製作「雙語影片」,將原以中文為基礎的教材,使用AI翻譯、配音成英文版本,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需求。
此外,張老師重視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參與感。例如在作業設計上,他導入實戰挑戰元素,讓學生加入Kaggle平台進行競賽挑戰,將課堂所學實際應用於真實資料比賽當中,並安排課堂助教作為比賽中的「大魔王」,由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競賽成果也可以作為點名和考試以外的評分依據。
跨域整合的實踐與思維轉換
張老師結合自身長期於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現場的實踐經驗指出,資訊科技早已不再是侷限於單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是應與醫學、商業、設計等多元學門進行深度的「跨域融合」。他指出,資訊科技不應只被視為工程或理科的專利,而是一種橫跨人文與社會、科學與應用的素養。
在課程設計上,他強調導入跨領域思維,不僅在課程主題上進行整合,也鼓勵學生具備協作與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臺北醫學大學為例,學生多具有醫療專業背景,他鼓勵他們從自身專業出發,思考資訊科技在醫療現場中的實際應用,不再僅僅是撰寫程式,而是透過問題導向學習,訓練對社會議題與醫療情境的敏感度與解決能力。
教學不是灌輸,而是共學與引導
演講最後,張詠淳教授分享他對教學角色的再定義:「教學不是知識的單向輸出,而是與學生共學的過程。」他認為,AI的加入並非取代老師,而是促使教師轉型成為引導者、設計者與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者。而對於與會者關於評量、考試等相關提問,他強調自主學習動機的重要性,分數不僅僅是用來檢驗學生記憶或標準答案的工具,應該轉化為激發學習動機與反思歷程的契機,以實作或競賽的方式進行評量,不僅更能貼近未來工作的需求,也有助於學生建立自信與成就感。 -
全國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AI素養X數位教學新篇章|短講2
主題2:AI世代下資訊通識教育的反思與創新
演講人: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科學系 邱淑怡助理教授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迅速演進,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Copilot、Codex等,正在深刻改變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方式。面對這股浪潮,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邱淑怡助理教授在「資訊科技跨域教學經驗交流會」中分享了自身在教學現場的觀察與思考,資訊通識教育不再只是傳授基本的電腦操作或單一程式語言技能,而應該重新定位為培養「思辨力、判讀力與科技協作力」的課程。
AI是工具還是夥伴?資訊通識入門的雙面刃
演講開始時,邱老師首先釐清通識教育的意義,即試圖把人共「通」的處境與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而面對AI工具與資訊通識教育的結合,授課的模式肯定會有所改變。生成式AI能以自然語言協助解釋抽象概念,幫助初學者更快掌握知識架構、提升自信與學習動機。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邱老師在授課經驗中觀察到部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完全依賴AI生成結果,缺乏對錯誤結果的警覺與基本除錯能力。
為此,她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輸入相同的問題至ChatGPT ,並以小組討論方式比對、判斷生成內容的正確性與潛在誤導,透過實作與對話來培養學生的資訊判讀力與批判性思維。
改變教學設計:從「教語法」到「教統整力」
對教師而言,AI也帶來挑戰與轉機。邱老師指出,生成式AI可協助教師設計跨領域課程,例如將程式語言與藝術、社會議題、資料視覺化等結合,讓學生以更有意義的方式接觸科技工具,推動問題導向學習(PBL)的實踐。然而,她也坦言,這樣的設計模式需投入更多備課時間與跨域知識整合,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專業認同形成不小壓力。
她進一步反思,生成式AI的加入,不是讓老師被取代,而是提醒老師們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而是引導學生與科技共同學習的設計者與支持者。
AI是「隱形組員」:專題實作中的人機協作實例
邱老師以資訊通識課程的小組報告為例,有學生選擇獨立完成報告,也有學生是三四個人一組,然而組別人數其實不只是表面的數字,實際上GPT是他們的「隱形組員」,與其密切協作完成各階段任務。從模組安裝、問題定義、debug討論,到最後的程式碼優化,GPT始終參與其中,成為真正的學習夥伴。這種人機合作的模式,已成為未來資訊學習不可忽視的新趨勢。此外,學生也近一步反思AI在未來就業的角色,課堂不只是學習如何寫程式,而是怎麼表達自己的成果,怎麼整合AI提供的協助,形成有效的團隊互助。
教師與AI共學
邱老師強調,與其將AI視為競爭對手,不如視為教學進化的契機。「AI其實就是我的教學夥伴,我不能忽視它,更應該學會如何與它協作,把它納入我們的課堂」。
她最後引用學者觀點指出:GPT 不會教學生如何評估自己,這正是老師的責任。她認為教師的角色應轉向引導與輔助,幫助學生在使用強大工具的同時,發展邏輯思考、自我檢核與問題解決能力。也唯有如此,資訊通識教育才能在AI世代中持續發揮影響力,培養學生的數位素養與思辨能力。 -
論壇1報導:行政主管端與教師端的對話
論壇主持人: 鄒忠毅/中國文化大學光電物理系教授兼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論壇引言人: 蔡蕙如/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張松年/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主任
這是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通識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在尋求創新突破的過程中,行政主管與教師間的深度對話至關重要。本次座談特別邀請文化大學、宜蘭大學、南台科技大學三所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齊聚一堂,不僅分享各校的實務經驗,更共同探討通識教育的未來發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