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觀點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4 : 無課者運動
置身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獲取知識的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解惑授業不再僅限講台上的老師,搜尋引擎已成24小時不打烊的知識窗口,鍵入關鍵字,各式各樣圖文內容、媒體平台、交流社群與線上課程蜂擁而上……這是一個「無課」也能「自學」的新世代,身為校園裡的教學者,尤其是重視跨領域創新思維的通識教育課,如何善加利用這些資源與工具,為自學新世代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成果發表會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無課者運動」交流論壇,以「我是學生,我不想被別人的知識掌控」、「課程平台如何成為多元學習者的另一盞燈?」為題,邀請課程平台界的老字號與新勢力──國立空中大學與HAHOW好學校,以及參與「我的通識,我來設計」學生工作坊及「Coding 101」大學程式設計競賽的大學生,共同探討新世代的自學實踐。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2 : 面向大未來
教育資源的數位化與公共化,向來是教育部與全國各大專院校關注及努力的目標之一。目前有哪些公共教育資源可以利用?而AI時代來臨,科技工具能為學生提供什麼樣的跨領域學習利器?而資訊教育的方向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iGER Day規劃「實踐建構──面向大未來」交流論壇,以「Give & Take,加入通識課程聯盟,你我都是資源公共化的受益者」、「擋不住的資訊科技趨勢,通識如何乘風而上」為討論主題,分享計畫中關於全國夏季學院、資訊科技素養培育等項目的推動成果、教師心得與未來趨勢。
-
iGER Day 實踐建構交流論壇1 : 老師的多重宇宙
在大學知識殿堂的教學場域中,通識課可能是師生「距離感」最強烈的一塊。大部分的通識課因應修課人數需求會採大班制,修課人數多、來源科系也多,但學生願意投注在通識科目的積極程度卻多半低於專業科目,常見滿臉倦容的同學匆匆趕進教室,窩在遠遠的角落,最感興趣的可能是這門課分數甜不甜。實體距離之外,還有虛擬的距離,在疫情時代下加速普及化的線上課程,師與生隔著螢幕上課,更是讓許多習慣在實體課堂與學生面對面的老師感到不安。
鑑此,iGER Day「實踐建構」交流論壇之一,以「老師的多重宇宙」為主軸,規劃「線上課程如何掌握學生學習節奏、如何做好評量」、「以學習者為主體的上課模式怎麼進行」、「新通識裡老派共同科的創造性轉化」三大討論項目,共同討論這項通識課最難解的問題之一。
-
iGER Day : 由一棵樹,預見一片森林
111年教育部委託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邀集12所大學教授推出「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nitiating GENERAL Education Renaissance,簡稱iGER)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近40年,教育部為什麼在此時推出這樣的計畫?要解決什麼問題?怎麼做?由計畫團隊在iGER Day 現身說法,分享其行動、成果與反思。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華梵大學林從一校長談通識教育的需要與想要
大約三年前,哈佛大學針對該校校友作過一項調查:「哈佛提供的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哪一項對校友比較有幫助?」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大多認為是專業教育,40歲以上的大多認為是通識教育。林從一認為,這結果不令人意外,且在絕大部分地區的絕大多數學校應該都成立──因為專業教育對職涯的啟動幫助較大,而通識教育「歷萬古而常新」的素養內涵,則在人一生面對的各種無常、變化與起伏時,方能產生較深刻的幫助。
對於生命知識的渴望,林從一以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的熟齡學生為例,「這個系所比較特別,獨立招生,大一新生平均年齡約55至56歲。他們多半經濟無虞,來讀大學是為了『完成人生意義』,因此學習動機非常強烈。」曾有熟齡年長學生與18歲的年輕同學一起上電腦繪圖課,年輕學生兩三下就操作完成,熟齡學生眼力不好、慢吞吞耗時許久,最後的作業結果卻相當出色,讓年輕學生大受刺激。「由此可知,獨立於經濟需求之外的學習動機是比較明確的,但我們也不能苛求年輕學子,因為職涯需求確實是他的燃眉之急。」
「通識的確是被同學需求了,但比較大的問題是通識沒被想要。」那麼,推動通識課的一大關鍵在於:如何讓學生學習他們一輩子需要,但眼前看似不急需要的東西?林從一指出,這當中最急迫的是「學習切身性」的問題──相較於可對應於職涯能力的專業教育,學生在通識教育上更容易出現「學習意義喪失症候群」:「學生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而若排除工作學歷上的需求,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換言之,通識教育的問題其實是整個大學教育的,只是在通識教育有更明顯的呈現。」
「因此,重點是要引導學生『為己之學』。」林從一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學力,找到「學習對自己的意義」。至於如何引導?林從一提出五項策略。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什麼是通識?為了談這個問題,莊慧玲校長笑說,自己做了一件全臺灣公民都會做的事情:問Google。
「Google給的答案,其實大部分來自維基百科。」莊慧玲說,從基本定義、通識概念溯源、方法與目標,乃至於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的歷史,都有解答。
除了問Google,莊慧玲走在時代尖端,她還問了chatGPT:「chatGPT給的答案其實蠻好的,我自己再篩選調整一下,就有蠻符合我心中的答案。」
莊校長的「實驗」,其實正是全臺灣大學生面對各領域學科申論考試時的本能反應。如果網路時代,AI已經能給出論述與知識,那麼大學、大學教授乃至於通識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
-
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東海張國恩校長談「如何落實以素養為導向的通識教育」
在東海大學張國恩校長的心目中,通識教育反映著大學的辦學理想,也是養成學生人格教育的重要關鍵。
「各位想想看,你在大學階段修過哪一門通識課,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許多東海大學畢業生而言,答案或許是同樣的:那就是東海獨特的勞作教育課。
-
通識教育教師增能培力主題論壇|什麼是通識教育專業化?
通識教育有其專業性嗎?通識教育專業化又是什麼?在112/2/24、112/3/17、112/4/21由本計畫辦理的三場研習活動中,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淑敏教授綜整了13位專家訪談資料後,偕同大同大學吳志富副校長、勤益科技大學劉柏宏教授和文藻外語大學李雪甄教授,針對「通識教育的專業化與課程規劃如何推動」、「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如何促進彼此理解和相互融通」及「提升通識課程多元化的途徑」等子議題,進行了精采的分享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