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臺灣的通識教育可溯自 1958 年教育部頒布之「大學共同必修科目」相關規定,其後於 1984 年再頒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 要點」,「共同教育」包含於廣義的通識教育範疇內。技職校院的通識教育在歷經萌芽、茁壯、蛻變、整合以及不斷革新的過程,回 顧一路走來,即使艱辛苦澀,但果實終究是甜美的。有別於以學術 理論為主的一般大學,科技大學的務實致用更能契合當今社會職場 的實際需求。看到各校都能以各自的辦學理念規劃通識教育課程, 可謂各有千秋,而且能與時俱進,展現各自獨特的風貌。其中部分 科技大學朝書院教育發展,蔚為風潮;近年來,更有些學校朝地方 學學院發展,與社區場域連結,呈現區域特色,對於善盡大學社會 責任,可謂不遺餘力。本書內容粲然可觀,各校的通識教育從通識 理念、課程規劃、教材教法、連結在地資源等特色均能清楚呈現, 正是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值得學習與借鑑之處所在多有。
-
【主題短講】AI協力教與學
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AI 協力教與學」場次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王世豪助理教授、臺北市立大學胡詠翔副教授以及銘傳大學賈叢林教務長擔任講者,分享各自的經驗與觀點。
-
【優良實務學校】由共同教育委員會統籌開課:臺師大為通識課把關
通識教育該是什麼樣貌?以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稱臺師大)為例,臺師大對「通識教育」的定位與想像,聚焦在「博雅與跨域」、「通識與專業的支持」兩大理念。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鄭怡庭表示,「博雅與跨域」是指從過往的通識概念出發(博雅),但更強調跨域的融入,因為單一學科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挑戰,所以一定要加上跨域,才能把博雅拉得更寬更廣,更能夠回應當下與未來的需求;在「通識與專業的支持」上,則是要弭平過往通識與專業分流,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很少互動或彼此支援的情形,加強通識跟專業之間的連結,確立通識教育在高教的定位。
-
【108課綱銜接通識課程案例分享】通識課程推動主題式教學以對應108課程素養教學,長庚大學的經驗分享。
隨著108課綱在小學至高中階段全面實施,高等教育也需銜接和延續108課綱理念。教育部提升通識教育中程計畫的任務之一,是提供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資源或活動,因此,分項2-1在國立清華大學辦理「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主要是探討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的銜接與融合,並展示多元特色的通識課程範例。會議中,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光正教授,分享該校通識教育中心因應108課綱,推動主題式教學之經驗,演講內容整理如後。
長庚大學自2020年起,透過核心通識課程的改革,融入108課綱的素養導向課程與理念至其通識課程。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要透過「公民與社會探究」與「藝術與人文思維」此兩大核心領域的課程,推動主題式教學,希望促進學生以真實社會脈絡的相關議題銜接至學習歷程和成果上,以提升學生獲得跨領域和問題解決知能。
其「公民與社會探究」領域主要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心理與歷史等學門,採用「主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社會中的重大議題。以「經濟學與現代公民」為例,透過討論現實中的經濟事件,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金融危機等,讓學生在理解經濟學理論的同時,學會如何運用理論分析與解決問題。課程中亦要求學生完成「主題式報告」,學生透過閱讀基礎文獻、蒐集數據資料,並以學術格式撰寫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需接受助教和教師的多次指導,提升論文寫作的嚴謹度與研究深度,對應至108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核心精神。
「藝術與人文思維」領域則涵蓋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學門,旨在讓學生在探索人文與藝術領域的同時,提升批判思考與創造力。例如,在「現代詩與當代文化」課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閱讀徐志摩、舒婷等詩人的作品,深入探討其中的文化背景與詩學思想,並結合性別平等、生命教育等議題,讓學生反思現代詩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性,呼應108課綱「生命教育」的核心素養。
長庚通識課程的革新調整,呈現了大學通識教育與課程革新的願景。透過不同學校的經驗習分享,讓教師更理解108課綱與通識課程之邏輯和統整關係,落實至學生核心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希望更有效地促進國家課程革新的理念和實踐,進一步從國民教育階段延伸至高等教育階段。
參考資料:
- 陳麗如、王光正、劉德玲(2022)。長庚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在108課綱課程之實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5(1),37-57。
- 王光正(2024年6月25日)。108課綱在通識課程的實踐-以長庚大學為例。[研討會演講]。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新竹市,臺灣。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課解鎖隱藏超能力:臺南大學「通識微學程」深化通識力
近幾年,有感於學生常抱著營養學分的心態修通識課,臺南大學自108學年度起推動「通識微學程」制度,盤整校內所有通識課,依主題分成數個模組,學生只要修習同個模組的課程達到8學分,就可以向通識中心申請一份通識微學程證書。對此,臺南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曾繁絹強調,「不是要老師另外開課,也不是額外給學生增加修課負擔,只是幫助學生把通識學分package起來。」
-
【優良實務學校】以人文為根基的跨領域視野:逢甲大學打造優質公民的通識教育
一直以來,逢甲大學十分重視並努力經營通識教育課程,於 2018 年榮獲第 1 屆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榮譽獎章之「典範通識學校獎」,自 111 學年度起,由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何寄澎講座教授接手推動通識課程的改革。
談到通識教育,何院長提到,上個世紀 5、60 年代的臺灣教育,多半沿襲民國初年以來融合新式與傳統教育的想法,希望人不是只有讀書,也要學習做人。通識教育的精神也類似,從知識上來講,是要寬廣,但不是只有知識,也要從德性上去培育,「簡單來說,我自己對通識的理念很單純,就是博雅、全人的精神。全人的話,當然就是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人格的,最後還要能付諸行動。」
換句話說,何院長認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現代公民,雖然每個時代對現代公民的定義不同,但有些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具備對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的認識與關懷,培養現代社會生活的基本素養、進而將之實踐在社會中,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是就何院長的觀察,晚近十幾、二十年來,隨著臺灣教育體系的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往專才發展,通識課程越來越不被重視。在課程內容上,時常看到許多初級的專業課程被當作通識學分、或是將普通常識視為通識課程,逐漸讓通識課程呈現出零碎化、趣味化、淺碟化的問題,導致目前通識教育離博雅精神漸行漸遠。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
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
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