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臺灣體大通識教育的革新、定位與挑戰
「作為全國僅有的兩所體育大學之一,我們雖然規模較小,但我們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許立宏主任在分區諮詢服務座談會中,以此開頭,並娓娓道來該校通識教育的特色與發展歷程。
-
典範與特色課程專區
以下資料及影片皆由【iGER分項計畫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所製作
本分項計畫之任務在於建構和推廣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關於典範和特色通識課程的對象,考量課程必須具有公認之代表性,因此,特色通識課程邀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且執行過三次之教師,典範通識課程則邀請歷屆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由教師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
O.GE通識探險家生命教育策展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曾停下腳步,思考過生命的根本意義?「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要如何活出我該活出的生命?」這三個看似簡單卻深刻的問題,正是每個人在人生旅程中必須面對的終極課題。
iGER計畫的子分項計畫O.GE通識探險家平台特別邀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及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副主任王榮麟副教授擔任策展人,精心規劃「生命教育」主題策展。孫效智教授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長期致力於生命教育推廣,在倫理學與生命倫理領域具有深厚專業背景;王榮麟副教授為法國索邦大學哲學博士,專精科學哲學與演化倫理學,擅長以獨特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思考。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93年11月1日正式成立,最初為校級一級單位。經過多次組織調整,於103年2月1日再次恢復為獨立一級輔教單位。目前中心位於圖書館1樓H106室,編制包括中心主任1人、助教1人及助理員1人。自113年8月1日起,由音樂系謝宜君教授擔任中心主任。
-
從諮商到通識:生命教育的跨域推動
王冠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應iGER計畫邀請,於「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以「通識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為題短講,本文據之整理而成。
-
生命教育的多元實踐:台灣各大學院校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成為培養全人發展的重要環節。面對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及生命價值迷惘等挑戰,台灣各大學院校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課程,透過多元創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生命意義、建立正確價值觀,並培養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本文根據《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一書的內容,綜合介紹台灣各大學院校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特色實踐與創新成果。
-
因應當前教育挑戰的生命教育
孫效智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應iGER計畫邀請,於「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以「多元型態的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為題短講,本文據之整理而成。
-
【生成式AI × 數位學習夥伴】全新教學模組登場!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成熟,教育現場逐漸出現結合AI進行教學支援的新契機。本模組《運用生成式AI打造課程專屬數位學習夥伴》旨在協助教師透過Line平台與OpenAI Assistant API,建立可依課程內容客製化的AI學習夥伴,提供學生即時、個人化的互動支持,促進課堂內外的延伸學習與自主探究。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後108課綱時代,大專課程日益強調素養導向與自主學習,期望學生能在多元情境中培養整合知識與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務上,教師面對大班教學與課後回應不足等挑戰,學生常無法即時釐清疑問,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
本模組建構的AI學習夥伴可依課綱與教材內容,於課後持續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回應,補足課堂回饋的時間落差,擴展數位學習支持的可能性。
模組內容簡介
本模組不限定資訊相關專業背景,亦適用於通識、人文、設計等各類課程。教材以逐步引導的方式協助教師從零開始建置AI學習夥伴,並整合於Line通訊平台,包含以下內容:
1.學習夥伴架構設計:說明如何整合Line Developer、Firebase、GCP Cloud Run 與 OpenAI 建構互動系統。
2.Assistant 設定與素材上傳:引導教師設定AI角色與語氣,並上傳課程簡報、作業等教材作為知識庫。
3.雲端服務與安全設定:提供Firebase與Google Cloud部署教學與API設置說明。
4.測試與使用說明:包含測試操作與常見錯誤排除,協助教師快速上手導入。
教學效益一覽
1.延伸學習支持的時空範圍
即使教師無法即時在線,學生仍可透過AI學習夥伴獲得個人化回應,促進主動提問與反覆學習。
2.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生可在課後依據自身需求反覆練習、理解與提問,提升知識吸收效率與學習自信。
3.減輕教師回饋壓力
透過AI學習夥伴的初步回應功能,協助處理常見問題,讓教師將時間集中於關鍵指導與高層次討論。
若有意於課程中導入生成式AI應用,並探索數位學習支持的新形式,本模組可作為教學應用與課堂設計的參考資源。
無須資訊背景,亦可依課程內容彈性應用,讓AI學習夥伴成為各領域教師的得力教學助手。
-
【資訊科技 × 自我覺察】全新教學模組上線!
在資訊課程中,學生時常專注於解決技術問題,卻較少回頭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態、心理感受或內心想法的變化;在資料分析課堂中,也常見學生專注於技術與工具的操作,較少關注資料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連結與省思。
為回應此一教學需求,《融入自我覺察於資訊科技素養培育課程模組》應運而生,旨在協助教師於資訊課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技術實作與自我覺察,促進個人成長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因應 108 課綱所倡導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理念,大專校院的通識課程越發重視學生的整體發展與素養培育。在資訊科技日益普及的當下,學生除了學會使用科技,更需理解其使用過程中的動機、影響與責任。
本模組以「自我覺察」為教學切入點,協助學生在學習資訊技能的同時,練習覺察與反思個人的情緒、行為與學習歷程。
模組內容簡介
教材模組包含兩大核心單元,提供可應用於課堂的具體教案與範本:
1.自我覺察練習活動
從第1週開始,每堂課安排放鬆練習,引導學生觀察面對挑戰(如程式錯誤)時的內在反應,並使用紀錄表與學習日誌進行反思,逐步培養自我覺察的習慣。
2.資料分析實作專題
學生將運用數值與中文文本分析技術處理自己的自我覺察紀錄,進行資料整理與視覺化,最後完成個人化的專題報告。教材亦提供範例程式與資料前處理工具,支援以 Google Colab 進行操作,協助教師順利推動課堂實作。
教學效益一覽
1.深化學習動機與自主性:學生透過反思重建學習意義,不再只是為了作業而學習。
2.提升資訊素養與資料分析思維:從自身的資料中學習整理、分析與詮釋,培養問題發現與洞見能力。
3.培養自我覺察習慣:透過放鬆練習與學習日誌的實作,逐步建立觀察與理解自身狀態的能力。
若有意嘗試於資訊科技課程中融入自我覺察,本課程模組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新視角與實務操作的參考資源。
-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
感謝李校長的邀請,讓我能與各位分享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我希望基於個人經驗和觀察,探討通識教育的緣由、專業與通識的關係,以及在變局中通識教育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