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生命教育的多元實踐:台灣各大學院校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中,生命教育已成為培養全人發展的重要環節。面對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學生心理壓力增加及生命價值迷惘等挑戰,台灣各大學院校積極推動生命教育課程,透過多元創新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探索生命意義、建立正確價值觀,並培養面對人生挑戰的能力。本文根據《生命教育與通識素養》一書的內容,綜合介紹台灣各大學院校在生命教育領域的特色實踐與創新成果。
-
因應當前教育挑戰的生命教育
孫效智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應iGER計畫邀請,於「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以「多元型態的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為題短講,本文據之整理而成。
-
【生成式AI × 數位學習夥伴】全新教學模組登場!
隨著生成式AI技術日益成熟,教育現場逐漸出現結合AI進行教學支援的新契機。本模組《運用生成式AI打造課程專屬數位學習夥伴》旨在協助教師透過Line平台與OpenAI Assistant API,建立可依課程內容客製化的AI學習夥伴,提供學生即時、個人化的互動支持,促進課堂內外的延伸學習與自主探究。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後108課綱時代,大專課程日益強調素養導向與自主學習,期望學生能在多元情境中培養整合知識與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實務上,教師面對大班教學與課後回應不足等挑戰,學生常無法即時釐清疑問,影響學習動機與成效。
本模組建構的AI學習夥伴可依課綱與教材內容,於課後持續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回應,補足課堂回饋的時間落差,擴展數位學習支持的可能性。
模組內容簡介
本模組不限定資訊相關專業背景,亦適用於通識、人文、設計等各類課程。教材以逐步引導的方式協助教師從零開始建置AI學習夥伴,並整合於Line通訊平台,包含以下內容:
1.學習夥伴架構設計:說明如何整合Line Developer、Firebase、GCP Cloud Run 與 OpenAI 建構互動系統。
2.Assistant 設定與素材上傳:引導教師設定AI角色與語氣,並上傳課程簡報、作業等教材作為知識庫。
3.雲端服務與安全設定:提供Firebase與Google Cloud部署教學與API設置說明。
4.測試與使用說明:包含測試操作與常見錯誤排除,協助教師快速上手導入。
教學效益一覽
1.延伸學習支持的時空範圍
即使教師無法即時在線,學生仍可透過AI學習夥伴獲得個人化回應,促進主動提問與反覆學習。
2.強化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學生可在課後依據自身需求反覆練習、理解與提問,提升知識吸收效率與學習自信。
3.減輕教師回饋壓力
透過AI學習夥伴的初步回應功能,協助處理常見問題,讓教師將時間集中於關鍵指導與高層次討論。
若有意於課程中導入生成式AI應用,並探索數位學習支持的新形式,本模組可作為教學應用與課堂設計的參考資源。
無須資訊背景,亦可依課程內容彈性應用,讓AI學習夥伴成為各領域教師的得力教學助手。
-
【資訊科技 × 自我覺察】全新教學模組上線!
在資訊課程中,學生時常專注於解決技術問題,卻較少回頭觀察自身的身體狀態、心理感受或內心想法的變化;在資料分析課堂中,也常見學生專注於技術與工具的操作,較少關注資料與個人經驗之間的連結與省思。
為回應此一教學需求,《融入自我覺察於資訊科技素養培育課程模組》應運而生,旨在協助教師於資訊課程中引導學生結合技術實作與自我覺察,促進個人成長與綜合素養的提升。
為什麼需要這個模組?
因應 108 課綱所倡導的「自發、互動、共好」核心理念,大專校院的通識課程越發重視學生的整體發展與素養培育。在資訊科技日益普及的當下,學生除了學會使用科技,更需理解其使用過程中的動機、影響與責任。
本模組以「自我覺察」為教學切入點,協助學生在學習資訊技能的同時,練習覺察與反思個人的情緒、行為與學習歷程。
模組內容簡介
教材模組包含兩大核心單元,提供可應用於課堂的具體教案與範本:
1.自我覺察練習活動
從第1週開始,每堂課安排放鬆練習,引導學生觀察面對挑戰(如程式錯誤)時的內在反應,並使用紀錄表與學習日誌進行反思,逐步培養自我覺察的習慣。
2.資料分析實作專題
學生將運用數值與中文文本分析技術處理自己的自我覺察紀錄,進行資料整理與視覺化,最後完成個人化的專題報告。教材亦提供範例程式與資料前處理工具,支援以 Google Colab 進行操作,協助教師順利推動課堂實作。
教學效益一覽
1.深化學習動機與自主性:學生透過反思重建學習意義,不再只是為了作業而學習。
2.提升資訊素養與資料分析思維:從自身的資料中學習整理、分析與詮釋,培養問題發現與洞見能力。
3.培養自我覺察習慣:透過放鬆練習與學習日誌的實作,逐步建立觀察與理解自身狀態的能力。
若有意嘗試於資訊科技課程中融入自我覺察,本課程模組可作為教學設計的新視角與實務操作的參考資源。
-
【典範通識課程】文化脈絡中的數學 / 國立中央大學單維彰教授
文化脈絡中的數學:從知識連接到課堂互動
通識教育的本質與目標
教育應該分層思考。小學的讀寫算是必要的基本技能,但在此之上的所有教育都應該是通識教育。通識教育的核心目標是「通」,而非專業化。我們不應該期望在基礎教育階段(一直到高中)讓學生進入或準備進入某個特定專業,這是通識教育的根本理念。
知識創造的專業價值
許多從事通識教育的老師會困惑於如何證明自己的專業貢獻。以數學故事為例,講述者往往難以說明自己的創新之處,因為看似只是在分享別人尚未聽過的故事。然而,通識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性體現在一個關鍵能力上:知識的連接與整合。
我們的創造性工作在於將原本不相關的知識有機地連接起來,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這不是簡單地將兩盤菜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各自消化,而是要負責任地進行跨領域的連接,建構有意義、合理的知識網絡,然後呈現給學生。這種整合能力就是通識教育的專業所在。
數學作為文化的體現
以數學教育為例,我的核心主題是「數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數學既是文化的產物,也參與了文化的塑造。這在歷史上有具體的體現:中國的科技發展與歐洲的科技發展因為數學運用方式的不同,在兩個文化體系中參與程度各異,最終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結構。
數學與文化中其他人類創造都息息相關。透過豐富的跨領域連接,雖然可能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但這並非最終目的。真正的目標是以數學為本,向外連接,證明數學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課堂互動的創新方法
通識課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學生來自四面八方,老師往往不認識他們,要產生互動相當困難。我從台大教授那裡學到一個有效的方法:
使用標準規格的作業簿(當時約8塊錢一本),發給全班同學記錄課堂筆記,下課時收回作為點名依據。更重要的是,我會仔細閱讀這些筆記,從中挑選可能引起話題的內容,在下次課堂上分享並加入自己的想法,再拋給學生討論。
這個方法幾乎每次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討論的概念來自他們的同學,更容易產生共鳴。一旦有學生寫下回應,我就會將其擷取出來繼續討論,形成良性的互動循環。
教學的成就與意義
這種互動方式讓我在疲累的一週中,特別期待通識課的到來,因為課堂變得非常愉快。學生也將這堂課視為愉快的休息時間,充滿期待地走進課堂。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功。
本影片為【iGER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 分項計畫2 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所製作
典範通識課程為邀請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歷屆得主,分享課程設計know-how、課程特色及課程轉化歷程,以供全國通識教育教師參考,提升整體通識教育品質。
透過本課程協助學生從文化、歷史、意義等方面認識數學,並在社會與文明的脈絡中評鑑其價值,期望學生在離開了考試與社會壓力的自在環境中,發現數學原本的內涵,認識數學與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化與文明之間的關聯,並增進其運用數學知識和思考方法的潛能。
特別感謝:單維彰教授、參與課堂學生
音樂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3HC3syEkmY&t=44s
Backsound No Copyright Upbeat Inspiring Corporate | Company Profil歡迎底下留言討論通識教育~並訂閱我們!分享影片!
【參考資訊】
計畫官網:https://iger.pro.edu.tw/
計畫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iger.edu (快來按讚以獲取最新通識教育資訊!!)
聯繫EMAIL:iger.edu@gmail.com、iger.cdtc@gmail.com
分項計畫: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師社群計畫
-
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素養導向的路徑
隨著108課綱首屆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大學通識教育正面臨全新挑戰。這些學生在高中職階段,已多方接觸素養導向的課程與學習經驗。大學的通識課程與教授通識課程的教師們,準備好了嗎?
為了回應國家課程改革的變遷,本計畫「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特別於2025年5月21日與6月12日辦理二場次「108課綱×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工作坊」,邀請來自各大專校院的教師齊聚一堂,進行工作坊研討。首先,由本計畫主持人陳淑敏教授說明108課綱理念與素養導向課程設計,接續安排教師對話、教學實踐案例分享與課程大綱實作,協助教師掌握素養導向課程轉化與落實的具體步驟。
本次工作坊聚焦於以素養導向策動通識課程的再設計與優化,協助參與教師釐清並修訂所授課程的素養導向教學規劃與實踐。我們針對以下課程優化與教學設計等關鍵問題,逐一探討:
一、引導學習動機與掌握學習起點:激發問題意識,連結學習經驗。
二、學科知識的探究與學習:掌握學科核心概念,對應真實情境。
三、學習成果與發表機制:強化任務導向,拓展多元展現的學習表現。
四、學習歷程支持機制:建構資源網絡,發展學習資源的網絡系統。 -
這頓飯,我們聊通識(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開幕片)
臺灣有150餘所大專校院,
每年開設超過8萬多門通識課,
授課老師超過1萬8千餘位。
沒有一間學校的做法完全一樣。
但,所有學校可能都面臨類似的挑戰......
讓我們用一頓飯的時間,聊聊通識,
不只是說出困境,更是要彼此學習、重新想像。
每展開一次對話,就多一種可能。
(特別感謝)
劉柏宏老師/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終身特聘教授
黃俊儒老師/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國科會人社處處長
李雪甄老師/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吳甦樂人文學院院長
協助拍攝 -
通識教育:省思與淺見
感謝李校長的邀請,讓我能與各位分享對通識教育的思考。我希望基於個人經驗和觀察,探討通識教育的緣由、專業與通識的關係,以及在變局中通識教育的角色。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
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界而無界的共鳴:通識教師交流會後記
界而無界—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圓滿落幕,精彩內容將陸續於iGER臉書粉專分享,並刊載於八月底前出刊的《iGER通訊》第八期,敬請期待!
這是一場跨越界限的教育盛會,一次深度的專業對話,一份溫暖的相聚時光。交流會結束後,我們陸續收到來自全國通識教育夥伴們的真摯回饋。這些來自教學現場的聲音,不僅記錄了大家的學習收穫,更展現了通識教育工作者的熱情與使命感,以下依照來文序與各位通識夥伴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