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 
                 專業為體、跨域為用:通識教育之踐履今天很榮幸參與這場全國通識教師交流會,與各位先進分享「專業為體、跨域為用」的教育理念。作為一位經濟學教師,我深刻體會通識教育在當代高等教育中獨特的價值與挑戰。 首先分享一個有趣的觀察:全台灣150所大學中,大約有100多個財經相關科系;其中稱為「經濟學系」的應該有30多個。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會議能將這些相近學科的系所全部召集在一起開會。但是,主導通識教育的iGER計畫,卻能把150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工作者,全部找來一起開會交流。這就說明了通識教育「跨界、無界」的特殊性質,也正是今天會議主題的具體實踐。 
- 
                 大班通識課程的教學心法在清華大學,有一門課被學生暱稱為「腦心課」,正式課名為「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這門課程始於15年前,而在大約五、六年前,我對其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創造出「腦與心智2.0」版本。這個轉變的核心,是將傳統的實體課程改革為直播上課的混成教學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改革構想早在COVID-19疫情之前就已經萌芽,並在2020年和2021年透過教育部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獲得支持。疫情的到來,反而印證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 
                 【主題短講】教育創新推動策略編按:民國113年12月12日,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中程計畫(iGER計畫)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全國大專校院通識教育主管會議。為增進各校通識實務的交流與激盪,特別規劃三場不同主題短講,其中「教育創新推動策略」場次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鄭怡庭主任、國立屏東大學林彥廷院長和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楊士萱副校長擔任講者,藉由通識課程推動經驗的分享,和與會者共同探索創新課程的落實策略與方法。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 
                 【優良實務學校】斜槓的意義,是讓你長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通識打造斜槓青年培養皿自 2019 年由通識教育中心轉型升級以來,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以大膽創新的性格,重視跨域思維、在地連結、環境永續等特點,數度躍上《天下》、《遠見》等知名媒體版面。在跨領域當道的時代風潮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如何看待通識教育在高教體系下扮演的角色?他們又是如何大膽「玩」通識?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回歸教育初心,如何在「人」與「人才」間量體裁衣?一百多年前,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對我們教育的批判話語言猶在耳:側重文學又不將其運用至溝通交流,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割裂;缺乏算數訓練,且在哲學層面「信守經典、不事思辨」,阻礙了個體邏輯、思辨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勃興的通識教育與現代大學一樣,希望在社會與個人間找尋共贏,實現社會發展與人之價值。如此地檢視今日的大學通識課程,能不能說已經有效回應了國際上對我們本土文化質疑的聲音?我們是否看到學生的特性並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了呢? 
 
 蒲彥光主任以孔子的兩位弟子為例提示教育觀念的變遷:台灣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更容易欣賞顏淵般沈默寡言、內心深沉的人,對於勇往直前的子路,則因其冒失的行為常常心存偏見,而現在,隨著教育觀念的改變,老師已經越來越能包容像子路這樣的學生,易言之,「有勇氣犯錯的子路,才是我們不夠認識的人」,但相應的課程是否也呈現出包容的態度,容許學生去探索、去試錯呢?
- 
                 iGER主題短講-推動策略 | 關注大學生的課程體驗,營造優質通識環境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吳俊業副主任,開宗明義地講述了通識教育運作中的弔詭:教育部與大學機構為提升大學生的個體綜合素養、踐行全人教育理念,積極豐富與完善通識教育課程,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甜又涼」卻是大學生們選篩選通識課程的標準,易言之,只要給分甜,作業涼,能累積到應有的點數或分數就萬事大吉。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肯認升學主義、教育功利主義與學院本位主義等對大學風氣的影響,但他將問題的解決率先聚焦在如何扭轉大學生對通識課程的認識,並循此提出了,從博雅的通識學習環境之營造,重塑大學生修習通識課程之體驗 
- 
                 【優良實務學校】成為內在更好的自己:明志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人文願景明志科技大學(以下稱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蒲彥光主任認為,每個學校的通識教育扮演的功能不太一樣,明志科大是一個老牌的科技大學,培養了許多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專業人才,因此明志科大在設計通識教育的時候,更希望著重怎麼樣透過通識教育,培養工程專業人才對於人的認識與關懷,也就是希望透過人文的通識教育課程去填補工程專業課程較偏向實用、工具性的一面,讓學生成為更具有人文關懷、更好的人、更好的學習者來面對這個社會。 
 陳建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菁英特聘教授、第四屆傑通教師獎得主
陳建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菁英特聘教授、第四屆傑通教師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