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專區
-
【優良實務學校】啟動Z世代創意,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靜宜大學以「參與式學習」點亮通識核心價值
「陳主任,您上次個人臉書分享的那門通識課學生成果,那個很有趣的『牽耶穌的手』,我們有老師特地跑去靜宜校園找耶!到底在哪兒?」2023年秋天,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了一門「空間觀察與設計」,由兼任教師黃啟軒授課,透過日常生活、校園及城市空間的觀察與探索,引導學生以簡單而即時的材料在校園進行微型創作,為要引發人們對校園空間的好奇與感受。
不只在實體空間創作,修課同學也在臉書成立公開社團「第一次被看見的機會」,把創作成果發布在網路上,引起眾多關注。靜宜大學通識中心主任陳明柔也在自己的臉書分享這個臉書社團,沒想到,有一次她去參加研討會,竟有他校的老師主動向她問起那門課。
談到那門課學生在校園的創作,陳明柔主任回憶道:「校園裡有尊很高的耶穌像,一般只會用仰望的角度瞻仰祂張開雙手的樣子,卻有學生巧妙用借位的方式,在耶穌像後方牆面磁磚貼了一張自己伸出手向前飛撲的照片。從前方的角度看,會驚喜發現:嘿!他的手牽到耶穌的手了!」
-
【優良實務學校】整合盤點再出發: 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新轉機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高科大),是由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於 2018 年合併而成。從三校整併的一開始,便對通識課程有許多討論。
回憶這段過程,博雅教育中心主任林世凌說,學校在併校初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有:三個科技大學本身的通識課程架構不同、通識中心屬性不同、通識學分認定也不相同,如何保留三校的特色等,但正是這些危機促成高科大重新盤點通識課程,打造新風貌的轉機。
高科大一方面在組織上以「共同教育學院」統攝博雅教育(通識課程)、基礎教育(如中文、數學、物理等)、外語教育(英文),一方面透過課程架構,設計了保留三校特色的「核心課程」,同時回應學生需求,提出更多元彈性的自由選修、微學分、微學程等,建構具有高科大特色的通識教育型態。
-
-
擴大參與,建議共識,凝聚專業認同: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成果分享
由通識教育教師教學知能培力計畫與國立清華大學主辦的「108課綱素養銜接暨多元特色通識教學研討會」於2024年6月25日舉行。本次研討會探討108課綱與通識教育的銜接與融合,並展示多元特色的通識課程範例。
會議由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陳淑敏副教授主持,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專家、學者及教師,共同分享和交流教學經驗。國立清華大學高為元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李蔡彥校長、以及香港大學程介明前副校長等貴賓皆親臨現場致意,對本次研討會的舉辦表示高度肯定。
-
【優良實務學校】在通識教育裡拓一片桃花源: 臺中科技大學以SDGs融入通識教育課程
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又出一本SDGs專書了。
自2021年以來,臺中科技大學以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為校務主軸,便立即將SDGs指標融入通識教育環節,2022年旋即推出首部《SDGs最實用課程設計》,結合議題研究與教育現場實踐方案,成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談論SDGs教育實踐的書籍。今年,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則推出第二部力作《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台灣實踐案例》,把視野更進一步拓展到企業端,探討臺灣企業在SDGs的實踐案例並化為行動教材,連結起業界與學界力量,目的是讓學生早一步認識業界趨勢,在求學階段提前預備。
臺灣的教育政策與現場其實很早就重視SDGs,但像臺中科技大學這樣直接以SDGs作為校務推動核心,並且全面深植於校必修通識課程、甚至還出版專書,可說極為獨特。
在通識教育推SDGs,臺中科技大學為什麼能推得這麼快速、這麼完整?
-
教師增能工作坊-遠距評量實施及操作課後報導
此次數位教學主題遠距評量實施及操作由台中科大資管系曾建維老師介紹研發的「遠距監考系統」並分享導入案例。
這套系統利用視訊畫面分析學生的行為模式,包括臉部辨識、聲音偵測以及畫面切換等,配合眼動追蹤技術,可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專注程度和視線焦點,並偵測出異常情況。如學生離開畫面、使用其他裝置等,如此不僅可以有效防範作弊行為,也能讓教師更清楚掌握學生的考試表現。此套數位監考系統,考生只需使用網頁,上線登入帳號密碼即可應考,無需安裝任何額外軟體,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同時,系統也提供可視化的監控介面,讓教師即時掌握學生的考試情況。
傳統的考試模式對現今的教育環境顯得力不從心,學生可以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作弊,而教師也難以有效監控。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工智慧遠距監考系統將在未來教育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解決遠距考試痛點的同時,也為教育數位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師生提供更優質的評量體驗!
-
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從融合中看見 有意義的通識教育
現今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是由高應大通識教育中心、第一科大教育中心及高海科大通識教育委員會在2018年三校合併後重組而成,融合的背景為新建的通識教育中心帶來檢視與反思的契機:大學裡什麼是有意義的學習?有意義的研究?楊慶煜校長從教育現場發現,老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學生知道他在學什麼,也希望他們學得會,知道要用到哪裡去。從這個共識裡,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開啟了通識教育的新徵程。
-
20240510 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
典範通識課程工作坊邀請國立清華大學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教授,擔任主講人,分享自身如何設計通識課程「當代認知神經科學:腦與心智」,及轉化課程與教學的歷程,以符合現代學生需求。焦教授更分享:「認真享受每一堂課分享知識的喜悅。」金句不斷,讓與會者鼓掌連連。
特色通識課程工作坊則由慈濟大學李雪菱副教授以「性別與當代台灣家庭」的通識課程為例,分享學生對自身教學歷程的影響、教授通識課程可能遇到的困境,而自身又是如何發展教學策略。紮實的分享內容,讓與會者受益良多。
除了第一場、第二場典範與特色通識課程研習活動,5月24日 (五)也還會有兩場研習活動,歡迎大家踴躍報名!!
活動資訊如下:
第三場:113/5/24(五)9:00-12:20 / 線上研習(本場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第四場:113/5/24(五)13:00-16:00 / 線上研習(本場會議連結將另行通知)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YEVLRa
報名截止時間:至113年5月17日(星期五),額滿為止。
快揪身邊親朋好友一起報名起來。